似乎人人都愛自己的故鄉(xiāng)。尤其是對幼年時代生長、嬉戲、學習所在的鄉(xiāng)土,即使沒有什么特點,甚至十分偏僻、窮苦的地方,人們也還是覺得可愛。至少,故鄉(xiāng)能夠引起人們對童年美麗的遐想,仿佛故鄉(xiāng)會帶給人們以奇妙而多彩的回憶。一片很平常的河灘,幾株槎牙的老樹,一個平凡的石洞,一位擅長講故事的老人……都會激起人們感情上很微妙的波動。
至于那些風光艷麗,物產(chǎn)豐富的地方,則更能吸引游子的懷念。
我的故鄉(xiāng)在碣石山麓、渤海之濱的昌黎,這是毛主席《浪淘沙》一詞所贊美的地方。因此,每當讀《浪淘沙》時就不禁引起我的鄉(xiāng)思。毛主席很欣賞這一帶的風光,信筆所至,渤海波濤,幽燕形勢,蔚然大觀,幾乎概括了半個中國;上自魏武,下迄解放,貫穿了兩千年的史實。氣魄雄偉,冠絕古今,下筆峻拔,拔萃寰宇,既淵且博,無與倫比。
詞里特別提到了碣石山。只可惜那個碣石山已沉入海底,人們僅能從《步出夏門行》的詩歌中,依稀想象出當年碣石山的輪廓,它是松柏蒼翠、芳草如茵、背靠幽燕、面臨巨海的十分美麗的名山。登此山,可以瞻望遼闊的海洋,觀覽潺潺的河水(可以推斷它當時是在灤河或清河的入??诟浇?,也許后人對它十分懷念,不忍讓它的名字隨波逐流、永墜海底,于是就把它的名字移植到今日的碣石山上了。
現(xiàn)在的碣石山雖然不是名山,卻也雄偉壯觀。只不過離海稍微遠了一些,山腳下也沒有潺潺的河水。碣石山的南側全部位于昌黎境內(nèi),因此,昌黎就成了背山面海,沃野連綿的花果之鄉(xiāng)。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飲馬河由西北向東南,直瀉渤海,好像一條玉帶,系在美人的腰間。我在這里度過了童年和青年的部分時光。
碣石山,山勢巍峨,到處風光如畫。一年四季有開不敗的花朵、賞不盡的紅葉,白的雪白、紅的緋紅、遠觀近賞,無不宜人。每當春季,桃李爭妍、松柏蒼翠、鳥語松濤,在奇峰怪石之間趣味橫生,游人如織,美不勝收。夏秋之際流水潺潺,清澈見底,李果桃實,倒映水中,客子忘返。入冬積雪不消,于晶瑩潔白之中,寒梅似火,襯著松柏的蔥蘢,賞心悅目,別有一番感受在心頭。
濱海,則鮮魚蝦蟹四時不絕,漁帆點點,水波蕩漾,海天一色,嶺山逶迤,使人心曠神怡。
沒有到過昌黎的人,固然不了解它的富饒美麗,到過的人,如不是游覽過許多地方,也不足以體會到它的特點。
我的鄉(xiāng)思,不僅在于它的美好,而且常有晉張翰的“莼羹鱸膾”之思。昌黎的蜜梨、鴨兒梨、窖酸梨、鷹嘴桃、玫瑰香葡萄、塔盤魚、對蝦等等無不甜香鮮美。
昌黎很榮幸能和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文正公掛上了鉤,這總算在文學史上有了名號??上Ш笫涝贈]出過名人,所以昌黎人就十分珍視這些瓜葛。為了標榜與這位大宗師的這點關系,在風景優(yōu)美的五峰山上,特為韓老夫子建了一座廟,叫做“韓文公祠”。
為了讓別人也稱贊昌黎,于是有好事的文人寫了如下的一篇文章:“夫昌黎南濱巨海,北偎碣石,東踞榆關,西扼京津,形勢之勝,實幽燕之冠。昔始皇巡狩,刻石銘以揚國威;魏武東征,登碣石以觀滄海;文公封謚,名乃益彰。山有果木花鳥之殷,水有魚鹽蝦蟹之饒;四時景物宜人,水陸舟車稱便;民情樸厚,文峰鼎盛……”
很明顯,這不過是模擬三國虞仲翔褒揚會稽的故技,不足為奇,但文中所稱各點,概皆有之。
我很思念昌黎,而昌黎于我已很陌生了。靈武固然不是我的故鄉(xiāng),但我回鄉(xiāng)卻只能算是一個客子。無論昌黎是怎樣的美好,靈武又是怎樣的枯燥,好像于我都沒有什么關系了。
【附一】三國 曹操:《步出夏門行》第二首《觀滄?!?/strong>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五月征烏桓,八月斬蹋頓單于)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昌黎八景說”(這是我的“發(fā)現(xiàn)”,并不是人們所公認的“定論”)
1.五峰消夏:五峰在碣石主峰之東,山勢峭峻、怪石嶙峋、松楓滿谷、濃蔭蔽天。盛夏之日,消暑最宜。其五峰日:平斗、望海、掛月、錦繡、飛來。五峰環(huán)抱之中,有“韓文公祠”,祠后居老道士一人,應對灑掃,茗茶享客。
2.水峪晚鐘:五峰迤東,兩山西南,山麓林中,有僧寺曰水峪,松柏參天、碧草如茵,于幽靜之中時聞鳥語,晚鐘傳來,有如仙境。
3.東山漁帆:縣城東五里,有小石山名東山。山不高,亦不陡。10分鐘即達巔頂。晴日坐巨石上,眺望海上,漁帆點點、波濤湛湛,都入眼底。
4.水巖賞杏:主峰之下有水巖寺,鄰近寺院多植杏。每到初.春,杏花盛開,學生教師往游者甚多,頗負盛名。
5.沙山觀潮:城南20里有團林鎮(zhèn),鎮(zhèn)東南五里,即至海濱。海濱多沙山,浴后登沙山以待潮至,至則波濤洶涌,頃刻萬變,如萬馬奔騰,喧囂移時抬退。殆其退也,宛如處子,悄然逝去。
6.鳳凰葡萄:昌黎盛產(chǎn)葡萄,鳳凰山產(chǎn)尤盛。諸名品異種無不栽培。遍山滿谷,蓊蓊郁郁,家戶庭院莫不為葡架所蔽。每逢秋實,老嫗摘奉行人,毫不慳吝。置身高處,以瞻全山,濃郁連綿,恍如碧海,亦奇觀也。
7.頂峰遠眺:頂峰海拔695米。土人于巔頂之下約80米處建一小廟,曰“娘娘廟”,因之頂峰俗稱“娘娘頂”。山勢極陡,歷“鬼見愁”“鷂子翻身”諸險達“龍?zhí)丁?,石洞可容人入,其中泉水清冽,終年不增、不減、不凍、不腐。過娘娘廟,即登頂峰。南眺海,水天一色,不辨涯際,京沈鐵路仿佛一線,縣城宛如兒童積木,相鄰諸山,繞及足下。北向,極目所見,山巒起伏,直抵燕北,霧靄迷蒙,不辨溝壑。遼闊深遠之狀,使人意氣昂揚。稍坐片刻,頓覺涼意侵身,風勢漸烈,不敢久停。
8.蔡坳紅葉:水巖寺之側有地名“蔡樹坳”,以紅葉為游人所稱。秋涼,紅葉如火,雜以松柏,紅綠相間,悅人心目。
【附二】秦始皇五次出巡
“始皇巡狩,刻石銘以揚國威”:公元前215年(始皇三十年)秦始皇第四次東巡至碣石山刻石。始皇五次出巡,其目的都是為了宣揚皇帝的威風,溝通有關的制度與風習。五次出巡都是到邊遠的古跡名山,除第一次西巡登雞頭山(今寧夏涇源縣西,相傳黃帝曾登此山)未刻石外,其余如登鄒峰山(山東鄒縣)、泰山、芝罘山(煙臺北)、瑯玡臺(山東諸城縣),再登芝罘、登碣石、登會稽山等都刻了石。刻石均有辭。秦始皇巡碣石確有其事,此外在離昌黎不遠的東側,有地名“秦皇島”(今設市),也是秦始皇曾經(jīng)巡狩到這里的證明。
【作者簡介】
才金城教授(1924-2007),河北省昌黎縣人;1952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經(jīng)濟系,曾在日本第一高等學校學習兩年。1983年調(diào)到原河北地質學院(現(xiàn)河北地質大學)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期間,編輯出版了《中國管理思想概述》《戰(zhàn)略管理學》《世界管理思想的演變與中國社會主義管理學》《管理學原理與西方管理思想》《比較管理學》《組織行為學》《國外經(jīng)濟管理》《管理學原理》《管理學概論》等教材和專著。
【孫立安備注】
孫立安,河北昌黎人。1989年畢業(yè)于河北地質學院水工系?,F(xiàn)為秦皇島市海港區(qū)市政管護中心高級工程師。
孫立安告知,本文他發(fā)表于公眾號碣石風。他說,才金城先生愛家鄉(xiāng)殷殷切切,但受“碣石山淪海說”的影響,認為“秦始皇、曹操等帝王所登碣石山已沉入樂亭一帶灤河口或大清河口的海底”的觀點有局限性,已被學界否定。正統(tǒng)古碣石山即今昌黎碣石山。
責任編輯:孫暢,審校:千然
【版權聲明】
本圖文版權歸作者及本網(wǎng),歡迎轉載。非商業(yè)轉載請注明本網(wǎng)出處。商業(yè)轉載請獲得本網(wǎng)(service@hanlinglobal.com)授權后合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