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溫情與共鳴,致敬浩蕩無邊的中國---紀錄片《中國》總撰稿片后錄

2022-06-22 14:01 瀚林文化智庫 鄧建永
二維碼

鄧建永老師1.jpg


終于,紀錄片《中國》第一季有了一個段落感的休止符。

2020年11月24日晚上6時許,三位審片人在《中國》1-6集的審片單上簽下自己的名字。

這意味著,片子已經走完所有該走的流程序,可以播出。

我們,李東珅,周艷,沙武田和我怔了一下。

那一瞬間,我有點輕微的飄忽和眩暈——

就這樣結束了?


01


其實,早在2014年,10集紀錄片《河西走廊》做完的時候,我曾經感慨了一句:

一部《河西走廊》,就是半部中國史啊。

這不奇怪,因為河西走廊自古以來就關乎國家經略。

接著,2015年,《河西走廊》播出之際,我和北京伯璟團隊合作,又做了一部5集《重生》,將1921到1949的28年中國共產黨歷史捋了一遍。

這期間,2015年4月29日午后,李東珅給我電話,他說,我們做《中國》吧?

我有點吃驚,并且高度質疑李東珅是不是有點膨脹了?

我說你是不是瘋了?是不是做完中國之后就要做世界了?

電話那頭他笑了。

事實上,我們在進入《中國》創(chuàng)作中,差點就領命要做半部世界史了。

那個片子叫《文明十國》。


02


從最初的素材搜集,討論,構思,到我真正動筆開始寫《中國》,這期間間隔了整整5個月。

這個題目太大了,既讓人興奮,更讓人迷惘。

我始終找不到一個合適的調子和好的表達方式。

好在李東珅和北京伯璟的團隊在努力推進,并且確定了《中國》第一季的主線。年輕的北大電影史研究生畢業(yè)的孔麗麗已經認真努力寫出了第一集歷史素材初稿。

但我還是遲疑著,不敢輕易動手。

我承認,寫《中國》是需要莫大勇氣的。

就這樣瞻前顧后拖延著,直到9月下旬,我因為欄目的一個西藏選題前往拉薩出差,就在這座高原圣城的某個夜晚,我眼前忽然出現(xiàn)了一幅畫面。

那是一種強烈的沖動。

于是,我打開電腦,寫下了《中國》第一集的開始部分——


不知不覺中,洛陽城外的天色漸漸黯淡下去。

但他們談興正濃,意猶未盡。

主人名叫李耳,客人名叫孔丘。

李耳,就是被后人尊稱為“老子”的人;而孔丘,正是被歷朝歷代尊為圣賢的“孔子”。

這一年:

老子,54歲。

孔子,34歲。

他們都認為此時身處的時代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局,但對于如何結束這種混亂無序的景象卻產生了尖銳的沖突。

最終,他們誰也沒有說服誰。

當李耳推門送客的時候,晴朗的夜空泛著微微的藍光。

他們彼此微笑著執(zhí)禮作別,但心中都已明白,今生今世,這樣的對談不會再有,而且,他們將不會再次相見。

主人注視著客人漸漸遠去。

有一瞬間,他感到那個年輕的客人仿佛走進浩瀚星空。

清風徐來,李耳長久佇立在洛陽城外,一動不動。


鄧建永202206221.jpg


此后,在漫長的5年時間里,《中國》的前12集每一集都經歷過多次大改,但,唯獨這個開頭的調性從來沒有被顛覆過。

可能是受到世界屋脊上神靈的啟示吧?

或者,有可能是那里的星空夜色嵌入了我的心靈吧?

直到今天,我依然慶幸在世界上最高的地方忽然找到了一種敘述的姿態(tài)。


03


其實,我的歷史知識儲備并不是很多,也沒有完整認真讀過一部有關中國史的大書,所以經常有朋友開玩笑,說應該把我送去北大歷史系幼兒園小班上課。

但事實上,盡管我對于歷史并沒有受到系統(tǒng)專業(yè)訓練,但對于精彩的歷史還是有所感悟。

更多的歷史觀的養(yǎng)成,則是來自我在央視紀錄片欄目《探索·發(fā)現(xiàn)》的從業(yè)時期,因為我們欄目主要就是以中外歷史為拍攝對象的,所以我接觸過五花八門、各種各樣的歷史與考古事件,觀察過眾多歷史橫斷面。而幾乎每一次都要從零開始,突然啟動,四處查詢,多方請教,爭取在最短的時間里掌握盡可能多的資訊與史料。

回頭望去,非常非常感謝我在《探索·發(fā)現(xiàn)》欄目所經受的巨大壓力和嚴苛訓練,包括對所有歷史細節(jié)的考究。

同時,我也特別感激在2013年開始的《河西走廊》創(chuàng)作,在兩年多的時間里,我得到了以沙武田博士為中心的眾多史學家們的幫助,對于中國史有了較為清晰的脈絡感。

但,要做《中國》,畢竟過于龐大和與眾不同,因為每個普通人心中都有著自己對于我們中華民族浩蕩歷史的理解與感受。

我們必須確立屬于自己的獨特路徑。


鄧建永202206222.jpg


04


在我們躊躇滿志開始《中國》前期準備的時候,李東珅選擇了錢穆先生的《中國史綱》。他最初的那段話瞬間就打動了我——“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编?,我喜歡這句話,正是這個“溫情與敬意”深深打動了我。我希望我能對于過往歷史中偉大的先賢充滿敬意,設身處地寫出他們的性格與飛揚的靈魂。幾經變動,我們最后在浩如煙海的歷史進程中確定了關于人物與事件的選擇規(guī)則:中國思想與文化的誕生與影響力;國家制度框架的定型和對后世的影響力;各民族的融合對于后世的影響力。有了這樣的尺度,就有了順其自然的裁度與篩選的考量。

那么,我們又該如何切割歷史呢?爭論與疑惑總是不可避免的,但最終我們做了這樣的劃分——第一集《春秋》更替,天地萬物與人生思考爆發(fā)了宏大的軸心時代。第二集《眾聲》喧嘩,百家爭鳴磨礪了各種思想的睿智光芒。第三集《洪流》滾滾,法家的利器脫穎而出助推了一個強悍鐵血的新國家。第四集《一統(tǒng)》江山,郡縣制開創(chuàng)了治理超大型國家的一種制度安排的先河。第五集《天下》秩序,獨尊儒術讓社會的運行平穩(wěn)有度秩序井然。第六集《視野》遼闊,開疆拓土成就了貿易通道上的文明交流。第七集《南渡》衣冠,只為了山不轉水轉的漢家中原延續(xù)傳承。第八集《融合》血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為華夏進步的基因。第九集《佛變》當道,獨辟蹊徑,探索治國管理的新理念。第十集《關隴》雄風,席卷廣袤北方大地,淬煉堅韌鋼鐵意志。第十一集《基業(yè)》重鑄,呼喚華夏文明的榮光昔日重來。第十二集《盛世》華章,旨在讓萬千百姓過上從容富庶的好日子。

    線索與脈絡的路徑清晰了,從紛紜的人事中選擇故事細節(jié)、謀篇布局就順理成章了。我們的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對標今天的現(xiàn)實,捕捉歷史之河中那些意味深長的瞬間。


05


對于一個職業(yè)寫作的打工人,你要面對的是關山重重。

至于寫作本身,永遠都是枯燥乏味的,疲憊不堪的,日復一日的,繁雜的,寂寞的,孤立無援的,彼岸遙遠的,仿佛永遠也游不到盡頭的,自我懷疑的,自己說服自己的……

總之,你要有足夠的忍耐力,要能堅持,保持平穩(wěn)的心態(tài),盡可能抓住每一次靈光乍現(xiàn)的瞬間。

如果你的運氣好,這一集寫的就會很順利。

但,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艱澀的,甚至經常想放棄。


鄧建永202206223.jpg


但是,說句心里話,我的文學寫作經歷和2001年以后的電視從業(yè)訓練足以支撐我一直寫下去的勇氣,也有著從不懼怕任何選題挑戰(zhàn)的心理素質。

面對高山仰止般的偉大人物,我總想,多大點事啊,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只要你能真的沉浸在當時的歷史氛圍中,就能找到通往人物內心世界的鑰匙,自然就會有強烈的代入感。

所以,很多年前我們做中共黨史片的時候,面對年輕同事們的畏葸與忐忑,我鼓勵他們:

不怕不怕,咱們不必仰視他們,把視角放平,就把大人物當小人物來寫,把小人物當大人物來寫。

將心比心,兩千年來,盡管時代變化巨大,但人們最基本的感覺差不了太多,你所面臨的疼痛和古人面臨的疼痛是一樣的。

所以,我會盡力試著揣摩與接近我所要描寫的古人,找到我們之間相似的感覺。

比如孔子,剝去他后來被罩上的層層光環(huán),他也是一個有著七情六欲的普通人,只是他性格中有更多的倔強與堅持,有點像個杠頭,認死理;但他同樣也會有退縮的時候,也懂得變通,到了晚年,他和我們今天的老人也差不多是一樣的,他也寂寞,也傷感,他的親人都去世了,他極力兜售的思想四處碰壁,歲月風塵中,他渴望學生們來看他,等等。

如果寫好了,自然就會贏得當下我們的共情與共鳴。


我常常想,怎樣的文字才會打動別人?

從十幾歲的少年開始追逐文學與寫作已經這么多年了,我總結的經驗就是,除了閱歷的豐富,文字的敏感之外,最重要的是態(tài)度的誠懇。

我想我在寫作中始終秉持著平實、樸素的敘述樣態(tài),不裝,不矯情,不做作,真誠一點,感性一點,少用形容詞,少用層次復雜的長句子,簡潔明快,最好讓自己眼前能呈現(xiàn)出畫面感,審慎而克制地蘊藏一些淡淡而美好的詩意。并

這樣的文字會有張力,會打動并感染別人。

這就算我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心得吧。


06


毫無疑問,當今中國走到了一個風急浪高的十字路口。

我們所有人所要面對的,是因為中國的崛起和空前復雜的時局。

美國學者、媒體人大衛(wèi)·保羅·戈德曼日前撰文說:

面對中國在經濟、軍事、技術上的全面崛起,西方世界雖疑慮重重,卻至今仍云里霧里,不知如何理解。


鄧建永202206224.jpg


自然,我們這個民族是具有史學精神的民族,每當遇到歷史大變局,我們總會自覺不自覺會看曾經的歷史,希望能獲得啟示并找到未來的方向。

   創(chuàng)作《中國》讓我了悟,其實,中國的今天還在5000年歷史的延長線上運行著。

我知道古埃及和他們的金字塔曾經多么令人震撼,古比巴倫和兩河流域曾經孕育過多么偉大的文明,我也曾去過南美的秘魯,參觀過他們輝煌的印加文化與太陽國遺址,但如今,往昔的榮耀早已隨風而逝,無人接續(xù)。

而中國不同,中國人是這個世界上為數不多的還在和祖先使用同樣文字和語言的民族,從老子、孔子、莊子、孟子、荀子,到后來的許多哲人,他們的影響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依舊維系著共同的信念與價值觀。

所以中國人了不起,我們知道曾經的來路。

2020年早春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像是一次嚴厲的大考,無論如何,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和我們的民族所迸發(fā)出的勇氣最終抵御住了這場意外的襲擊。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次勝利的源頭可以上溯到秦帝國開始的變革與制度設計,更是一次悠久文化的勝利。

所以,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我們竭盡努力,希望呈現(xiàn)我們理解的《中國》。


我很喜歡《世界文明史》作者威爾·杜蘭說過的這段話:

文明就像是一條筑有河岸的河流。

河流中流淌的鮮血是人們相互殘殺、偷竊、爭斗的結果,這些通常就是歷史學家們所記錄的內容。

而他們沒有注意的是,

在河岸上,人們建立家園,相親相愛,養(yǎng)育子女,歌唱,譜寫詩歌,甚至創(chuàng)作雕塑。

是的,這個世界有種種的殘酷與殺戮,但支撐著人類走到今天的,還有信仰,希冀和不經意間流露的愛與溫暖。

這就是我們的生活。

這就是中國。


同樣,我更喜歡孔子那個近乎執(zhí)念的老頭,喜歡他站在夕陽墜落的岸上,面對滾滾滔滔的河水,發(fā)出的那一聲感嘆: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兩千年后,我們會同樣重復這樣的感嘆。

因為我們人類的祖先最開始都是在靠近大河的地方生活,他們對于水與河流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近感,并且看到了生命的誕生與死亡,也看到了延綿不絕與生生不息。

這就是我寫《中國》所帶來的感動。

也是我“此生無悔入華夏,來世還做中國人”的精神共鳴。


07


通常,作為一部紀錄片的總撰稿,我的使命在交到實際拍攝的編導攝像手上時就基本完成了。

而最終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的這部紀錄片,是一個巨大團隊諸多工種嘔心瀝血晝夜兼程的最終成果。

他們展現(xiàn)出的勇氣、信念、激情與智慧感人至深,嘆為觀止。

這部紀錄片背后的故事足夠寫一部長篇紀實文學了,希望有一天我會鼓起勇氣來寫,并以此感謝每一位與我命運交織的人。


至于我自己的敘事則可以追溯到1986年8月。

那是一個風輕云淡的午后,我乘坐甘肅區(qū)域地質調查隊的北京吉普翻上祁連山脈的著名隘口——

烏鞘嶺。

我請司機停車,在公路邊匆匆拍了這張照片。


鄧建永202206225.jpg


當時山頂上有雪,氣溫很低,很寒冷。這一年,我29歲,第一次翻越烏鞘嶺,肩負創(chuàng)作甘肅地質工作者奮不顧身追索發(fā)現(xiàn)礦藏的報告文學《共和國不應忘記》。2013年,我第二次翻越烏鞘嶺時是為了《河西走廊》的前期采訪。這一年,我56歲。2020年,當我再次翻越烏鞘嶺的時候,北京伯璟團隊正在令人緊張窒息、不舍晝夜地拼命鏖戰(zhàn)《中國》后期。此時,我已經63歲了。


鄧建永202206226.jpg


長河歲月,滾滾滔滔,我卻溯流而上,追索到三千年前那些時光。想到這些,真是感慨萬千。

我想我已經把這個感慨寫進了《中國》開篇第一集的結尾——一個彬彬有禮的溫暖時代結束了。于是,以后的人們按照孔子所編著的《春秋》卷本將這個時代命名為——春秋。

“春秋”,一個極富詩意的名字。能夠和它比擬的,就只有“歲月”了。在沒有了孔子的歲月里,他所奔走呼號的理想模樣漸行漸遠,而各個諸侯國之間的戰(zhàn)事越來越頻密。春種秋收,寒暑易節(jié),大地依舊在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運行,而生活也在跌宕起伏的紛爭中向前伸展。假如能夠看得更遠一點,人們就會知曉:在這片后來被叫做“太平洋”的廣闊海洋西側大陸腹地,新的生機與希望,正在醞釀。

其實,我想說的是,在《中國》這部紀錄片里每一個人和每一個故事,每一個歲月輪轉的春秋都浸潤在我們靈魂深處并且,延綿不絕,無邊無際。


鄧建永

2020年12月   北京


鄧建永202206227.jpg


附:【瀚林文化智庫 鄧建永簡介】


鄧建永老師2.png


鄧建永老師,出生于1956年。1997年成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原中國國土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

1982年,畢業(yè)于南開大學中文系,曾任河北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管理干部學院教師,地質礦產部文學創(chuàng)作室創(chuàng)作員。自2001年10月加入央視《探索·發(fā)現(xiàn)》團隊,擔任策劃/撰稿,直至2017年退休。

鄧建永老師為當代著名文學家。自1982年開始發(fā)表小說,其中篇小說《太陽風》、《荒原》為其代表作;短篇小說《龍卷風》,榮獲1993年度《中國作家》短篇小說大獎;其長篇代表作:《共和國不應忘記》、《中國地質拓荒錄》、《孫大光》等,深入基層一線,深度挖掘,為老一代的地質工作者謳歌,在地質礦產行業(yè)影響深遠。

鄧建永老師是央視著名的電視紀錄片策劃與撰稿人。近20年來,鄧建永老師主要擔任CCTV《探索?發(fā)現(xiàn)》欄目總策劃及撰稿人,其擔任撰稿的紀錄片《喪鐘為誰而鳴》、《中國》、《河西走廊》等,收視率極高,深受觀眾喜愛和贊譽。2019年,榮獲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紀錄片系列推選活動最具影響力撰稿人稱號。


鄧建永老師3.jpg

昵稱:
內容:
提交評論
評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