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羅倫薩的福氣之大,它擁有世界上最英俊的男人和最靚麗的女人。男人是大衛(wèi),女人叫維納斯。
《維納斯的誕生》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桑德羅-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1510)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這件作品根據(jù)波利齊安諾的長詩《吉奧斯特納》而作,描述羅馬神話中女神維納斯從海中誕生的情景:她赤裸著身子踩在一個貝殼之上,右邊春之女神正在為她披上華服而左邊的風神送來暖風陣風,吹起她的發(fā)絲。《維納斯的誕生》目前收藏在佛羅倫薩的烏菲茲美術館中。
此圖:為美第奇家族而作于1487年。
而《大衛(wèi)》呢?他是一尊云石雕像,像高2.5米,連基座為5.5米,重達6噸,是在一塊被人雕壞過,再沒有藝術家敢于動手,且閑置了近半個世紀的巨大大理石上雕刻而成的。它是意大利文藝復興三杰之一米開朗杰洛的作品,創(chuàng)作于公元1501-1504年,現(xiàn)收藏于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此圖:作者所攝《大衛(wèi)》,米氏原作,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這尊雕像被認為是西方美術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體雕像之一。不僅如此,《大衛(wèi)》具體體現(xiàn)了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想,它對人體的贊美,表面上看是對古希臘藝術的“復興”,實質上表示著人們已從中世紀的黑暗桎梏中解脫出來,充分認識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米開朗杰洛在雕刻過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熱情,塑造出來的不僅是一尊雕像,而且象征著思想解放運動在藝術上的表達。作為一個時代雕塑藝術作品的天花板,《大衛(wèi)》將永遠在藝術史中綻放著不盡的光輝。
圖解:《大衛(wèi)》雕像原作曾經(jīng)在這里擺放了300年,于1873年移入佛羅倫薩美術學院專門為它修建的展廳,直至今日。目前,站在領主廣場上的《大衛(wèi)》雕像是當時更換的復制品,作者攝于現(xiàn)場。
著名學者傅雷先生在《談美術》中對米開朗杰洛的評價值得我們回味,他說,“裸體,在西方藝術上——尤其在古典藝術上——是代表宇宙間最理想的美。它的肌肉,它的動作,它的堅強與偉大,它的外形下面蘊藏著的心靈的力強與偉大,予人以世界上最完美的象征。希臘藝術的精神是如此,因為希臘的宇宙觀是以人為中心的宇宙觀;文藝復興最高峰的精神是如此,因為自但丁至米開朗杰洛,整個的時代思潮往回復(歸)古代人生觀、自我發(fā)現(xiàn)(和)人的自覺的路上去。米氏以前的藝術家,只是努力表白宗教的神秘與虔敬;在思想上,那時的藝術還沒有完全擺脫出世精神的束縛;(而)到了米開朗杰洛,才使宗教題材變成人的熱情的激發(fā)。在這一點上,米開朗杰洛把整個的時代思潮具體地表現(xiàn)(出來)了”。
此圖:作者所攝《大衛(wèi)》,米氏原作的青銅復制品,米開朗杰洛廣場
米氏的一系列雕塑與繪畫作品正是這樣,尤其是他對男人體的塑造更是“代表宇宙間最理想的美”和“它的堅強與偉大”,而“予人以世界上最完美的象征”(傅雷先生語)。
來到佛羅倫薩,首先要看的就是這位美男子。
大衛(wèi)王
我們在佛羅倫薩美術學院可以看到《大衛(wèi)》的原作,在領主廣場的市政中心可以看到更換成復制品的《大衛(wèi)》,我們還可以在居高臨下的米氏廣場上看到青銅復制品的《大衛(wèi)》。
大衛(wèi)是《圣經(jīng)》舊約中的人物,他是伯利恒人耶西的第八個兒子。容貌俊美的大衛(wèi)懂音律、善彈琴,他英勇善戰(zhàn),擊敗了巨人戈利亞,是古代以色列統(tǒng)一王國后的首任國王,任以色列國王達40年之久。
毫無疑問,大衛(wèi)是佛羅倫薩的象征,也是城市的“第一公民”。尤其是,米開朗杰洛的《大衛(wèi)》雕像選擇決戰(zhàn)前的瞬間,以全裸體站立姿式,其重心落在一只腳上,表現(xiàn)出面對強敵毫不畏懼,胸有成竹,具有決戰(zhàn)決勝的精神,他的身體呈正面而頭部轉側,怒目直視前方,其身體的放松和精神的專注形成強烈對比,裸體更使他具有超越一切的廣泛的社會意義?!洞笮l(wèi)》是強調力感的男性美典范,折射出佛羅倫薩人樂見的精神,因為他們從大衛(wèi)的形象中,看到了佛羅倫薩人自己的無畏精神。佛羅倫薩一直遭受外邦覬覦,當年,這個文藝復興的發(fā)源地,以百花之城著稱的城邦并不太平,所以佛羅倫薩人需要《大衛(wèi)》的勇士形象鼓舞斗志。
正是出于這樣的原因,《大衛(wèi)》已不再僅僅是一尊藝術品,而是佛羅倫薩理想精神的化身。他或者高傲地站在佛羅倫薩美術學院,或者堅強地把守著市政廳的大門口,再或者志得意滿地站立在高坡上俯視著整個的佛羅倫薩,佛城中央的幾處大衛(wèi)雕象,令到佛羅倫薩在全城任何一個地方都能看到他,從而眾志成城團結一心保衛(wèi)家園。
四尊大衛(wèi)像比較
米氏不是第一個雕塑大衛(wèi)的藝術家,大衛(wèi)這一英雄題材曾為歷代大師所用。唐納泰羅 Donatello(1386—1466)于1440年創(chuàng)作的大衛(wèi)銅像,是他最著名的雕塑,美術館的鎮(zhèn)館之寶。這是自古羅馬后一千多年以來第一尊裸體雕像,而且牧童的帽子和靴子具有當時的服飾風格,人體姿態(tài)比較女性化,整體風格既不希臘羅馬,也不中世紀宗教莊重,反而略顯世俗甚至性感,這在當時“嚴重”驚世駭俗。這此后以神話傳說人物為主題的裸體像,被廣泛接受。
維羅西奧Verrocchio (1437-1488) 1475年創(chuàng)作的大衛(wèi)像,姿勢與唐納泰羅的作品相似,但服飾換成戰(zhàn)士胸甲,更多一點少男的帥氣。據(jù)說他采用年少時的達芬奇作為模特形像。因為當時人體解剖結構尚不被人了解,所以無論唐氏還是維氏這兩尊銅像的人體都不夠完善,也沒能表現(xiàn)出男性的肌肉組織形狀。不過,表現(xiàn)大衛(wèi)殺死戈利亞并割下首級后的放松狀態(tài),與大衛(wèi)腳下戈利亞的首級倒是與圣經(jīng)故事相呼應,大衛(wèi)是勝利者的形象。
而貝尼尼Bernini(1598年-1680)1624年創(chuàng)作的大衛(wèi)像,真人般大小立在地上,像普通戰(zhàn)士處在戰(zhàn)斗中的一個瞬間:他正奮力扭轉身體,右手抓著拋石器準備扔出去,面部表情異常緊張激動,雙眉緊鎖、雙眼堅毅、牙關緊咬,身姿處于動態(tài)臨界點,仿佛一觸即發(fā)。貝尼尼的大衛(wèi)像,把一個戲劇性的關鍵時刻,凝固在石頭上,他的作品改變了此后雕塑藝術的風氣。
與他們的作品比較,米開朗杰洛塑造的大衛(wèi)是個成熟的年輕人,依靠他那顆勇敢的心和他那雙強有力的手,面對戈利亞那樣身穿一千磅胸甲的巨人毫無畏懼,貌似赤手空拳就能打死闖入羊群的獅子和熊。米氏精心刻畫了大衛(wèi)臨戰(zhàn)前的一剎那:頭部略微轉向左方,雙目凝視著敵人,左手握有投石器,右手則自然下垂,略握拳頭,外表平靜,使得塑像更具有內在的緊張和運動感,顯示出大衛(wèi)面對強敵的沉著、勇敢和敢打必勝的信念。米氏心目中的大衛(wèi),是個充滿青春活力的英勇斗士,是勇氣和正義的化身,同時,也是一個偉大時代的標志,標志著人類覺醒。
米開朗杰洛塑造大衛(wèi)有他本身的優(yōu)勢,他是一個具有英雄氣概的男子漢藝術家,他的愛和恨體現(xiàn)充分,他既有陽剛的一面,也有多情的一面,在多數(shù)喜歡以女人體表現(xiàn)優(yōu)美的藝術家群體中,他是與眾不同的喜歡表現(xiàn)陽剛和壯美的個性藝術家。
米氏其人
米氏成了星star, 不僅是明星,而且是真正的掛在天上的星辰,即小行星3001,叫做米開朗杰洛星,并有水星上位于45.0°S,109.1°W的隕石坑以他的名字命名以示尊敬和紀念。
此圖:米氏的朋友,意大利畫家丹尼爾-沃爾泰拉 Daniele da Volterra 創(chuàng)作的米開朗基洛的肖像,現(xiàn)存于美國紐約市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當米開朗基洛還是一個小男孩的時候,他的父親就把他送到佛羅倫薩人文主義者烏爾比諾Urbino那里學習語法。 但是,小米對上學沒有興趣,卻更喜歡臨摹教堂的繪畫以及和畫家們呆在一起。 十三歲時,小米成為了畫家基爾蘭達約的學徒。 年僅十四歲時,小米的父親說服了基爾蘭達約,讓小米可以按照畫家的標準向基爾蘭達約領取工資,這在那時極不尋常。 1489年,佛羅倫薩的實際統(tǒng)治者洛倫佐-德-美第奇要基爾蘭達約把他最好的兩個學生送來,基爾蘭達約選擇了小米和格拉納奇Granacci (1469-1543)。 1490至1492年間,小米加入了美第奇家族設立的人文學院,學院倡導新柏拉圖主義。小米在喬萬尼Giovanni (1420-1491) 指導下學習雕塑。
洛倫佐是著名的藝術保護人,在他的花園里,收藏有許多最新發(fā)掘出來的古希臘和古羅馬藝術品,伯爾托里多的教學就是對著古物給學生們講解歷史故事和雕塑藝術。小米這個絕頂聰明而又內心封閉的少年,在美第奇宮廷的學習對他的成長起到了無法估量的作用——在這里,他大開眼界,飽覽了無數(shù)民間難得一見的古代藝術珍品。他臨摹、復制了古代雕塑家的許多精品,掌握了高深的雕塑技巧;在這里,他創(chuàng)作了自己的處女作、浮雕模型《森陶爾斯戰(zhàn)役》,那半人半馬的希臘裸體;在這里,他結識了一大批當代思想文化界的精英,如哲學家米蘭多拉 Mirandola (1463-1494),詩人波利奇阿諾 Poliziano (1454-1494),神秘主義學者菲奇諾 Ficino (1433-1494) 等,他們的言談和爭論,給了少年小米最早的思想啟蒙。
1492年4月8日,洛倫佐離世,米開朗杰洛的生活由此被改變,他離開了美第奇宮廷的保護,回到父親的居所。接下來的幾個月里,他雕刻了一件木制的十字苦像(1493),作為給佛羅倫薩圣神教堂院長的禮物。這座教堂允許米開朗杰洛利用教堂醫(yī)院的尸體進行解剖學研究。 1493年至1494年間,米氏購買了一大塊大理石,將它雕成了比真人略大的赫丘利像。雕像后來被送至法國,并在18世紀時遺失。 1494年1月20日,一場大雪過后,洛倫佐-美第奇的繼承人皮耶羅二世委托米開朗杰洛用雪來雕塑,由此,米氏又回到了美第奇宮廷。
不過,米氏脾氣暴躁,不合群,與文藝復興三杰中的另外兩位即達芬奇和拉斐爾合不來,17歲時,在與喬萬尼的另一位徒弟的爭執(zhí)中,發(fā)生了一言不合終身破相的事,后者打中了米氏的鼻子。此后所有米氏的畫像中就都有了這一明顯的面部缺陷。而當他受教皇委托,在梵蒂岡西斯廷大廳繪畫《創(chuàng)世紀》的天花板巨畫時,他經(jīng)常站在腳手架上,與前來看望他的恩主吵架,直吵得天昏地暗。但他一生追求藝術的完美,堅持自己的藝術思路。
破相對米氏影響很大,即是外在的,又是心理的。由英俊美貌變成了塌鼻梁,米氏當時的憤懣和痛苦,我們不得而知。但他本是個天生情感豐富之人,命運對他實在過于苛刻了,一個把美視為生命的人卻年紀輕輕就慘遭破相,一個內心永遠被愛情的火焰灼燒的人,卻不敢去觸摸愛神的翅膀。人們發(fā)現(xiàn)在他青年時代的十四行詩中,有大量的愛情題材—有熾熱的表白,有真誠的贊美,有直率得近乎露骨的宣泄,也有痛苦到絕望的失戀的悲哀。
圖解:《最后的審判》局部
其實,88歲去世的米開朗杰洛雖然終生未婚,但這不妨礙他擁有紅顏知己,而當他在1535年結識了女詩人維多利亞-科隆娜,一位當時已經(jīng)42歲的寡婦時,米氏才算遇到了真正懂得自己的人。藝術史家們普遍認為,正是因為與科隆娜的深切交往,才形成了米氏晚期的藝術風格??坡∧葹槊资祥_啟了一條重回宗教的道路,使他的作品洋溢著越來越濃郁的宗教色彩——他現(xiàn)存于法國盧浮宮和英國大英博物館的兩張(《復活》被認為是受了科隆娜的直接影響。也正是在他與科寡婦密切交往的那些年,他完成了西斯廷正面的巨幅壁畫《最后的審判》。這幅巨作與二十五年前所畫的天頂壁畫相比,更加強調了上帝的力量和尊嚴,被認為是米氏藝術生涯中最偉大的繪畫作品。而其中濃郁的宗教信念,則標志著他的精神世界出現(xiàn)了新的升華。更重要的是,科隆娜教會了米開朗杰洛以平靜的心態(tài)對待人世間的眾多苦難與不平,以宗教的力量來平衡自己內心的狂風驟雨。顯然,這對醫(yī)治米氏的狂暴脾氣和多疑性格,多少有些作用。
米氏雕塑欣賞
米氏以人物“健美”著稱,即使女性的身體也描畫得肌肉健壯。除了他的雕刻作品“大衛(wèi)像”外,美第奇家族墓前的“晝”、“夜”、“晨”、“昏”四座雕像也是構思新奇的杰作,米氏著名的雕塑作品還有“摩西像”、“奴隸”等。而他最著名的繪畫作品是梵蒂岡西斯汀禮拜堂的《創(chuàng)世紀》天頂畫和壁畫《最后的審判》。他還設計和初步建造了羅馬圣伯多祿大殿,設計建造了教宗儒略二世的陵墓,可以說,米氏風格影響了幾乎整整三個世紀的藝術家。
關于摩西Moise,聽聽傅雷先生的介紹:他是先知中最偉大的一個。他是猶太人中最高的領袖,他是戰(zhàn)士、政治家、詩人、道德家、史家、希伯來人的立法者。他曾親自和上帝洽談,受上帝的啟發(fā),領導希伯來民族從埃及遷徙到巴勒斯坦 ……他是人類中最受神的恩寵的先知。
米氏把摩西表現(xiàn)為壯年,因為只有壯年才能成為整個民族的領袖。
此圖: 《摩西》,大理石,1513-1516年,局部完成于1542年-1545年,雕刻置于教宗尤里烏斯二世的陵墓。
《晝》似乎是一個未完成的男性人體雕像,他好像剛剛從睡夢中被驚醒,右手在背后支撐著身體,眼睛圓睜著,正越過自己的肩頭向前方凝視著第二尊雕塑《夜》。而《夜》則是一個身材優(yōu)美的女性,但身體的肌肉松弛而無力,她右手抱著頭,正在深深地沉睡著,腳下的貓頭鷹象征著黑夜的降臨,枕后的面具則象征著惡夢纏身,她似乎已經(jīng)精疲力盡,只有在夢境中才能得到安寧。
《晨》被塑為欲醒未醒的朦朧神態(tài),似在剛從不安的夢中被驚醒的瞬間。雕像將女性的身體塑得豐滿、健壯,具有剛柔兼蓄的美感,富有彈性的肌體雖然處于睡態(tài),卻蘊含勃勃生機,它是靜、美和力的交響?!赌骸繁槐憩F(xiàn)成為一個強壯的中年男子,他松弛的肌肉無力地下垂著,上了年紀的臉上沉浸在平靜的反醒中,或許是由于苦悶而在發(fā)呆。
《晝》、《夜》、《晨》、《暮》四尊大理石雕像是米氏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創(chuàng)作時間為公元1520-1534年,這也是米氏藝術生涯中重要的轉折點。這四件雕像所表達出的不安、緊張以及帶有辛酸的屈從,正是米氏當時心靈深處真實的寫照。我認為,這四尊雕像最有張力,反映了米氏的精神世界。
《垂死的奴隸》與《反抗的奴隸》是米氏與《摩西》同時代的作品:兩個渴求自由與解放的年輕奴隸,他們有著年輕而健美的體魄,這是人類尊嚴達到完美的體現(xiàn)。藝術家以卓越的技巧使兩塊冰冷的石頭迸發(fā)出生命的活力,這種優(yōu)美的選型感受,正是米氏預期的效果。
梵蒂岡的西斯廷禮拜堂特別高大,長40米,寬13米。《創(chuàng)世紀》的整個畫面大家可以欣賞。它的內容共分九景(三組):(一)神的寂寞:1、神分出光明與黑暗;2、神創(chuàng)造太陽與月亮;3、神分出水與陸;(二) 創(chuàng)造人類:4、神創(chuàng)造亞當;5、神創(chuàng)造夏娃;6、原始罪惡; (三)洪水: 7、洪水;8、諾亞的獻祭; 9、諾亞醉酒。
在《創(chuàng)世紀》的9景中,以《創(chuàng)造亞當》最具盛名,同時也是許多諷刺性自創(chuàng)作品爭相模仿的題材。這些題材通常都會將畫中的上帝或亞當替代成自創(chuàng)作品中的主角,這點共性頗有意思。
《最后的審判》,是米氏在《創(chuàng)世紀》完成的30年以后,在西斯廷繪制的一幅巨型祭壇壁畫。
《最后的審判》取材于《新約圣經(jīng)-啟示錄》中的故事,描繪世界末日來到時,耶穌再臨,并親自審判世間善惡。畫中基督被圣徒環(huán)繞,揮手之際,最后審判開始,一切人的善惡將被裁定,靈魂按其命運或上升或下降,善者上天堂,惡者下地獄。這種兩極的世界,在壁畫中通過妥善的分割,形成一個個故事,整體顯現(xiàn)出一種螺旋式的動感。此畫的創(chuàng)作歷時9年多。穹頂畫與祭壇畫的創(chuàng)作間隔,曾有歷史事件羅馬之劫發(fā)生,今天美術史上仍把這一時期作為文藝復興由盛轉衰的過渡期。
雖然觸摸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雕刻藝術的天花板,但米氏經(jīng)常講“我不是雕塑家米開朗杰洛,我是米開朗杰洛-博納洛蒂”,知道是為什么嗎?
【瀚林智庫 大羅杰】作者簡介
Roger,大羅杰,瀚林智庫專家,《Roger觀世界》專欄作家。上世紀70-80年代在大學讀書和教書,90年代起受聘擔任全球500強企業(yè)職業(yè)經(jīng)理人,直至退休。
退休后,Roger開始在國內外行走,或旅居或旅游。他愛旅游,愛攝影。用腳步丈量世界,用攝影記錄風光。他用心去發(fā)現(xiàn)和體驗生活和旅游的點點滴滴,用故事來講述歷史和文化的變遷。
與歷史對話,以美文會佳友,Roger迄今已撰寫數(shù)百篇美文,讓讀者伴隨他的腳步,一起觀世界。
《Roger觀世界》專欄,作品詳見:m.lowcaltech.com。
【版權聲明】
本圖文版權歸作者。本網(wǎng)站僅提供資料發(fā)布,主要用于信息分享和學習交流。歡迎轉載。非商業(yè)轉載請注明本網(wǎng)出處。商業(yè)轉載請獲得本網(wǎng)(service@hanlinglobal.com)授權后合法使用。